在红外测温的实际应用中,人们往往聚焦于仪器精度,被测物体发射率等因素。
却常常忽略了一个看似不起眼,实则对测量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 :测温角度
正确理解并掌握测温角度与红外测温之间的关系,是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前提。
红外测温的本质是“看”热辐射
热辐射定律: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周围发射红外辐射能量,其总辐射能量与物体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(斯蒂芬-玻尔兹曼定律)
探测器“捕捉”辐射:红外测温仪的核心是红外探测器,它不直接接触物体,而是通过光学系统汇聚目标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,将其转换为电信号,再计算出温度值。
发射率:物体的发射率并非固定不变的常数,它与物体的材料、表面粗糙度以及测量角度密切相关,当测温角度发生改变时,物体表面对红外线的反射和散射情况也会随之变化,进而导致发射率改变。
当测温仪的光轴(瞄准线)与目标表面法线存在夹角θ 时,问题就产生了:
1.有效辐射面积减小
测温仪“看到”的目标有效辐射面积(A_eff)小于实际面积 (A)
遵循朗伯余弦定律:A_eff = A * cosθ解读: θ 越大(越倾斜),cosθ 越小,仪器“看到”的有效发热区域越小。
2.感知到的辐射能减少
根据斯蒂芬-玻尔兹曼定律,仪器探测器接收到的辐射功率(P_det) 与有效辐射面积和发射率有关:P_det ∝ ε * σ * T^4 * A_eff = ε * σ * T^4 * A * cosθ(σ 是斯蒂芬-玻尔兹曼常数)
将两公式结合得到关键公式
(理想朗伯体简化):T_actual ≈ T_measured / (cosθ)^0.25
(测量温度T_measured、真实温度 T_actual)
仪器接收的能量随cosθ 减小而降低,这就好比手电筒直射墙面时光斑最亮,倾斜照射时光斑亮度会降低。
所以,测量角度不同,测温仪获取的物体辐射能量不同,最终显示的温度值也会不同。
3.发射率随角度变化:
物体发射率并非固定不变,会随测量角度改变,对于表面较为光洁的物体,这种角度对发射率的影响更为显。一般随着测量角度增大,物体发射率会降低。
三、眼见为实:实验验证角度影响
实验设备:
恒温黑体辐射源(设定温度100.0℃,ε≈0.95)、高精度红外测温仪、三角支架、黑色绝缘胶带。
实验步骤:
1.黑体中心贴上黑色胶带,设置100℃使其稳定5分钟
2.将测温仪对准黑体源中心,确保 θ = 0°,记录温度
3.保持测温仪与黑体源距离不变,调整支架使 θ = 30°,记录温度
4.继续调整 θ = 45°、60°,分别记录温度
实验数据清晰验证了理论公式
随着角度 θ 增大,测量温度显著低于真实温度,同时角度越大,误差越大,随着角度增大,误差快速增大。
当测量角度在较小范围内(如0 - 30°)变化时,虽然测量温度也会偏离实际温度,但误差相对较小。
然而,一旦角度超过45°,误差会急剧上升。
这是因为随着角度进一步增大,胶带处的辐射强度减弱以及发射率变化导致的。
四、解决之道:如何“摆正”温度?
1.最佳实践:垂直测量 (θ≈0°)始终是首选,尽量保证测温仪光轴垂直于被测表面。
2.现场补偿 (重要!)
当无法完全垂直时(θ > 30°)
知晓角度:估算测量角度 θ
应用补偿:利用公式 T_actual ≈ T_measured / (cosθ)^0.25 进行粗略修正
(需注意目标发射率和朗伯体假设的局限性)
示例: 在 θ=45° 测到 300℃,修正:T_actual ≈ 300 / 0.916 ≈ 327℃
3.选择带角度补偿的仪器 (高级)
部分高端红外测温仪或热像仪内置角度补偿功能(需输入θ值),能自动修正读数。
4.规范操作流程
在关键测温点(如设备巡检点)明确标记最佳测量位置和角度,培训操作人员严格遵守。
5.了解目标特性:
对于高光泽或特殊表面,角度影响可能更复杂,需参考设备说明书或进行专项测试校准。
结语:
测温角度是影响红外测温准确性的关键因素,在实际应用的各个场景中,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测温角度的选择和控制。
同时掌握角度影响的原理与公式,善用垂直测量和现场补偿策略,充分发挥红外测温技术的优势,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安全无小事,精准测温步——从“摆正”角度开始